溶血性贫血家园
治疗规范化科学化

科普时间 | 找不同之药物副作用版:免疫抑制剂vs单抗类药物

免疫抑制剂vs单抗类药物有哪些异同

免疫抑制剂在左,单抗类药物在右,两类药物总在面对不同的疾病和阶段时交出自己的答卷,然而,在有选择的时候,两类药物有什么区别呢?本期科普就从两类药物的副作用角度切入,盘点一下他们之间的异同点~

单抗药物常见副作用

单克隆抗体是一类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通过与靶点结合来调节免疫系统或直接对抗病变细胞。单抗类药物在溶血性贫血治疗中,尤其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中,应用广泛。常见的单抗类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

过敏反应[1,3]单克隆抗体可能引起急性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等。通常在输注过程中或输注后不久发生
输注相关反应[1,3]:输注单克隆抗体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和恶心等不适症状,多见于首次输注后续输注时症状可能会减轻
感染风险增加[23]: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可能增加某些感染的风险。例如,利妥昔单抗增加乙肝复发的风险、依库珠单抗增加脑膜炎球菌的感染风险。
肝功能异常[2]单克隆抗体有时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和胆汁淤积等。
血液系统异常[2]:利妥昔单抗等单克隆抗体也可能继发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

免疫抑制剂常见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来减少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减少抗体对红细胞的攻击。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孢素、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等。
感染风险增加[5-7]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患者更易感染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包括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更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和结核病。
肝肾毒性[6]: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
胃肠道不适[6-8]免疫抑制剂常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骨质疏松和糖尿病[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和糖尿病等慢性并发症。
高血压和高血脂[4,5]: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能引起高血压和高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液系统异常[8]硫唑嘌呤等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
共同点

感染风险增加:两类药物都可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这是两类药物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共同副作用,需要严密监测和预防措施。
血液系统异常:免疫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都可能导致血液系统异常,如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
不同点

1.靶向性:
单抗类药物[1,3]: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对特定的免疫细胞或补体系统进行抑制。例如,利妥昔单抗针对B细胞,依库珠单抗针对补体系统。由于其靶向性,单抗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集中且可预测。
免疫抑制剂[5-7]:通常作用于整个免疫系统,如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影响广泛。其副作用范围较广且复杂,包括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和多种器官的毒性。
2.过敏反应和输注相关反应:
单抗类药物[1,3]: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输注相关反应。
免疫抑制剂:较少引起过敏反应和输注相关反应。
3.胃肠道不适:
免疫抑制剂[6-8]:常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
单抗类药物:较少出现胃肠道副作用,主要副作用集中在过敏反应和感染风险上。
4.肝肾毒性:
免疫抑制剂[6]:特别是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毒性,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单抗类药物:较少引起肝肾毒性。
5.骨质疏松和代谢异常:
免疫抑制剂[4,5]:特别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和代谢异常,如高血糖和糖尿病。
单抗类药物:通常不引起骨质疏松和代谢异常。
6.心血管事件:
单抗类药物:某些单抗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心力衰竭等。
免疫抑制剂[4,5]:虽然也可能引起心血管相关的副作用,但较少见,主要通过影响血压和血脂水平等继发性产生心血管副作用,通常可以通过其他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相关副作用各有特点,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毕竟副作用,对所有人来说是百分比的概率,但对个人来说只能是有或没有~
参考文献:
[1]Pavanello F, Zucca E, Ghielmini M. Rituximab: 13 open questions after 20years of clinical use[J]. Cancer Treat Rev. 2017 Feb;53:38-46. 
[2]Salles G, Barrett M, Foà R, et al. Rituximab in B-Cell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Review of 20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J]. Adv Ther. 2017 Oct;34(10):2232-2273. 
[3]Patriquin CJ, Kuo KHM. Eculizumab and Beyond: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omplement Therapeutics[J]. Transfus Med Rev. 2019 Oct;33(4):256-265. 
[4]Buttgereit F. Views on glucocorticoid therapy in rheumatology: the age of convergence[J]. Nat Rev Rheumatol. 2020 Apr;16(4):239-246. 
[5]Vandewalle J, Luypaert A, De Bosscher K, et al.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Glucocorticoids[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18 Jan;29(1):42-54. 
[6]Ghobadi E, Moloudizargari M, Asghari MH,et al. The mechanisms of cyclophosphamide-induced testicular toxicity and the protective agents[J].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7 May;13(5):525-536. 
[7]Fattizzo B, Cantoni S, Giannotta J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yclosporine A treatment in autoimmune cytopenias: the experience of two Italian reference centers[J]. Ther Adv Hematol. 2022 May 14;13:20406207221097780. 
[8]Broen JCA, van Laar JM. Mycophenolate mofetil, azathioprine and tacrolimus: mechanisms in rheumatology. Nat Rev Rheumatol. 2020 Mar;16(3):167-178. 
分享到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