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家园
治疗规范化科学化

科普时间 | 母婴“生来就不合”?警惕新生儿溶血!

当新生儿发生溶血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就会引起贫血,称为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是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其致死率相对较高,故一直以来都受到极大重视。那么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如何引起的呢?有哪些临床表现?应该如何预防?

图源:摄图网

母婴血型不合会导致新生儿溶血[1]

新生儿溶血本质上是由于胎儿和母亲的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若胎儿从父亲遗传而来的红细胞抗原恰好是母亲所缺少的,那么在妊娠期间,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循环,使母亲体内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胎儿体内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引发红细胞的破坏,进而导致溶血。

不过有血型不合的条件不一定都会发生溶血,这与胎盘的致密程度、抗体的数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新生儿溶血可分为Rh溶血和ABO溶血

常见的新生儿溶血分为两类,Rh溶血少见,ABO溶血最常见[2]

  • Rh新生儿溶血:胎儿血型为Rh阳性,母亲为Rh阴性;Rh溶血多发生在第二胎,或孕妇以前接受过输血。这种情况下胎儿多在宫内就发生了溶血,因此出生后黄疸出现较早,进展快,且多伴有贫血、水肿、肝脾肿大。
  • ABO新生儿溶血: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当胎儿的血型为A型或B型时可能发生血型不合;ABO溶血第一胎即可发病,但病情与Rh溶血相比较轻,病情发展也相对缓慢[1]

图源:摄图网

新生儿溶血初期较隐蔽,随病情发展出现症状

新生儿溶血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具有隐蔽性,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些临床表现:

①水肿:主要发生于Rh溶血,存活胎儿通常全身水肿、苍白,胸腹腔积液,胎盘外观苍白、增厚,若不及时抢救,胎儿在出生不久后会死亡。

②黄疸:一般患病胎儿在出生时并无明显黄疸,24小时内开始出现并不断加重。Rh溶血患儿通常在出生后4~5小时出现黄疸,未结合胆红素上升也十分迅速。部分重症患儿在宫内即有胆汁瘀滞,出生后结合胆红素可明显增高。

③贫血轻症患儿贫血不明显,脐血血红蛋白可在140g/L以上重症患者可小于80g/L。部分患儿早期贫血、黄疸不明显,但在出生约两周后贫血加重,称为晚期贫血。

④肝脾肿大与患儿溶血程度直接相关,贫血越重,骨髓外造血越活跃,肝脾肿大症状也会更明显[1]

图源:摄图网

预防新生儿溶血,产前检测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生儿溶血患病数量呈上升趋势,预防性产前新生儿溶血检测能够发现是否存在新生儿溶血发病风险,将新生儿溶血的危害降到最低[3]
①父母亲血型测定: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史或新生儿重症黄疸史的产妇,应测定母亲和父亲的血型,警惕有无母婴血型不合。

②母亲血型抗体测定:怀疑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的孕妇应进行抗血型抗体测定第一次测定一般在妊娠第4个月进行,这可作为抗体的基础水平,以后每月测定1次,妊娠7~8个月每半个月测定1次,第8个月后每周测定1次。

③羊水检查:正常的羊水无色透明,重症溶血病羊水呈黄绿色。胎儿溶血程度愈重,羊水胆红素含量就愈高,故羊水胆红素含量可用来估计病情、决定是否终止妊娠[4]

④影像学检查:全身水肿胎儿X线片可见软组织增宽的透明带,四肢弯曲度较差[4]B超检查显示胎儿水肿、肝脾大,胸腔、腹腔积液[1]

 

图源:摄图网

 

多数家长对新生儿溶血缺乏认知,需认真了解产前预防及产后健康知识。若存在新生儿溶血风险,需积极配合预防性产前检测,便于医生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平时也应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喂养与吮吸状况、粪便及尿液颜色等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交流,共同保障婴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 [1] 蒋红周.浅谈新生儿溶血病[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7):2168-2169.
  • [2] 李晓梅,左林霞,赵妮.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3):404-406.DOI:10.3969/j.issn.1672-9455.2023.03.029.
  • [3] 马玲.731例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性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学,2020,26(10):1758-1760.DOI:10.3969/j.issn.1006-6233.2020.10.041.
  • [4] 翟潇璐,贺翠平.新生儿ABO溶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478-2479.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0.19.021.
  •  

【今日话题】

关于“新生儿溶血”您还有哪些疑问?

欢迎热心病友评论区交流讨论,为其他病友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评论转发,有惊喜”活动正式开始啦,积极热心评论和转发的朋友们可能会收到“小惊喜一份”,助人就是助己!

评论转发越多,概率越大,快来动动手指,参与进来吧~

分享到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交流血液疾病的相关问题,可以微信扫一扫下图二维码,加入我们的病友群。申请好友时请备注疾病类型。

评论 抢沙发